服务热线

4167红灯笼主论坛玄机料价格-772770红灯笼论坛王中王-770772红灯笼一肖一码-红灯笼论坛玄机料共关注-979991红灯笼玄机料139-0260-0819

搜索
4新闻中心
您的位置:首页  ->  新闻中心

园林汀步的审美探微

文章出处: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:4167红灯笼主论坛玄机料价格 发表时间:2021-11-08
  

在中国古典园林中,常以零散的叠石点缀于窄而浅的水面上,使人易于蹑步而行,其名称叫“汀步”,或叫“掇步”、“踏步”,《扬州画舫录》亦有“约略”一说,日本又称为“泽飞”。这种形式来自南方民间,后被引进园林,并在园林中大量运用,北京中南海静谷、苏州环秀山庄、南京瞻园等俱有。汀步在园林中虽属小景,但并不是指可有可无,恰恰相反,却是更见“匠心”。陈从周先生曾说:“(常熟燕园)洞内有水流入,上点‘步石’,巧思独运”。又说过:“石矶……石步,正如云林小品,其不经意处,亦即全神最贯注处,非用极大心思,反复推敲……不经意之处,要格外注意。”可见,水点步石既是附景之物,依山,依水而造境;其本身又是很好的被看的景观。"

    1自然之美

    中国园林强调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,崇尚自然是中国传统的最高审美理想。“画品全法气韵生动,不求物趣,以得天趣为高。”(屠隆《画笺》)“自然妙者为上,精工者次之。”(谢榛《四溟诗话》)画境如园境,专家学者已共识,而汀步在园林中则更是以显自然天趣为首要。“(汀步)尤能与自然相契合,实远胜架桥其上。”“(汀步)可使水景更形自然之趣,增添水面变化和方便水上游览观景。”汀步多选石块较大,外形不整而上比较平的山石,散置于水浅处,石与石之间高低参差,疏密相间,取自然之态,即便于临水,又能使池岸形象富于变化,长度以短曲为美,此为形。石体大部分浸于水中,而露水面稍许部分,又因水故,苔痕点点,自然本色尽显,此为色。其形其色,如童寯先生言:“藓苔蔽路,而山池天然,丹青淡剥,反觉逸趣横生”。拙政园小沧浪水院,静水中略点的几块步石,与岸边葱笼的灌木,构成了一幅仿佛江南水乡般恬静清新的画面,游人至此,自然气息扑面而来,极富感染力。步石重自然的风格又最易和禅境相通,因为在禅宗看来,禅境与自然之境并无分别,所谓:“白云山头月,太平松下影。良夜无狂风,都成一片境。”“青青翠竹,总是法身;郁郁黄花,无非般若”。以佛理禅趣入诗,自己有“辋川别业”园的王维更在他的诗中写到: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”(《山居秋瞑》)“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。”(《鸟鸣涧》)“缘溪路转深,幽兴何时已”。(《木兰柴》)泉石、清溪、深涧,诗里的自然意象无不披上了一层不加雕饰、静谧澹泊、清净无为的禅境美。周维权在《中国古典园林史》中亦有中国园林无论是郊野别墅园,还是文人写意园,即使是皇家园林都曾潜移默化的受到禅宗影响的论述。而点其步石因其表现出的清寂自然的特点,又使它成了表现禅境很恰当的载体。最明显的例子是日本的禅宗园林,天龙寺、常荣寺、桂离宫、无邻庵,均是以简单纯粹的步石布置庭园,以此来阐述玄妙高深的禅理和表现“有意无意,若淡若疏”的禅境。

    2简约之美

    汀步介于似桥非桥,似石非石之间,无架桥之形,却有渡桥之意。它是对桥的弱化,这种弱化不是简单化,草率化,而是对桥形的扬弃,是“以形写神”变为“离形得似”。看似几块简单的石面立于曲溪、洞壑、幽涧处,表现的却是“咫尺内山水寥廓”的效果。简于此时如宗白华先生论倪云林山水所言,山水丘壑,简之又简,损之又损,体现的却是旷邈幽深,无限的自然气象。这种园林美学的尚简思想,究其源头,可追溯到唐·文人写意园的兴起,白居易的《庐山草堂记》云:“木,斫而已,不加丹。墙,污而已,不加白。砌阶用石,幂窗用纸,竹帘纻纬,率称是焉”。唐以后,其尚简之风几乎就成了中国园林的重要美学标志。“亦如画法,不余其旷则不幽,不行其疏则不密,不见其朴则不文。”(宋介之《休园记》)“精而造疏,简而意足。”(《宣和画谱》)“宋人写树,千曲百折……至元时大痴、仲奎一变为简率,愈简愈佳。”(钱杜《松壶画忆》)“层峦迭翠如歌行长篇,远山疏麓如五七言绝,愈简愈入深永。”(沈颜《画》)而汀步的形、神无疑是与此美学精神相一致,体现出的是“一勺水,亦有曲处;一片石,亦有深处”。(恽格《瓯相馆画跋》)如上海豫园“浣云”山处的汀步、苏州惠荫园水假山处的汀步,皆寥寥数块,错落参差,游者身历其境,踏步四望,低水、高山、曲涧,不期然之间便会产生恍在深山溪谷的感觉。

    3虚空之美

    冯钟平在《中国园林建筑》一书中指出:中国园林命意在空不在实。又说只有虚实结合才可在咫尺山林中创作出深邃的意境,形成空灵、流动的空间气氛。简到了极处,就是虚,就是空。汀步相邻见水不见石处与点点石块比是虚,汀步断断续续的身形与浑然如镜的水面比又是虚,再有水体和汀步所形成的层面与四周的假山草木比,则又更是虚。此外,汀步比桥更近水面,也更有凌波之意。游人从散置的步石平水而过,观赏视角会异于平常。因低平近水,看山须仰视,山愈显其高,可谓得高远之境;看水似汪洋,水愈显其不可穷尽,可谓得平远之境;汀步又多伸入山体深处,游人立此,会觉山石重叠,洞壑幽邃不可测,此时方又可得深远之境,古人所论“三远”可谓俱有。这种视觉变化产生的效果,徐复观先生认为,“远是山水形质的延伸,此一延伸,是顺着一个人的视觉,不期然而然地转移到想象上面。由这一转移,而使山水的形质,直接通向虚无,由有限直接通向无限;人在视觉与想象的统一中,可以明确